李成梁靠在椅背上看着蔡献臣迷茫的样子,露出一抹笑容,他作为一个熟读矛盾说的边方将领,其实很理解蔡献臣的迷茫,他现在所有的迷茫,都是因为缺乏实践经验导致的,而不是坏,更不是蠢。
李成梁也读矛盾说,读的是陛下注解本,李成梁读矛盾说,解开了一个心中的疑惑。
世界是基于道德而存在?还是基于物质而存在?
这个问题真的很重要,也曾困扰过李成梁很久,朝中的士大夫们告诉李成梁,要修德,修德则百事具备,但李成梁在边方,根本不能理解,修德有个屁用!
要是修德有用的话,抚顺马市备御裴承祖,就不会死于建奴偷袭了。
在许多不事生产、五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士大夫眼里,世界是道德的,只要有道德就可以有一切,也就是知行合一致良知,把知行合一去掉,只留下良知,有良知就有一切;
但是在大明大多数人,尤其是穷民苦力的眼里,世界是物质的,缺衣少食没有柴真的会死,没有教育孩子永远当牛做马;
矛盾说给出的答案是世界是基于物质而存在,而不是道德。
无论你有怎么样的道德目标要去实现,所有人都要尊重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而转移的万物无穷之理。
分析、利用万物无穷之理,利用万事万物的矛盾,去解决问题,以达到道德目标的过程,就是矛盾说的主要内容。
正如陛下在矛盾说中的批注:乾坤之本,物也,世存于物,非系于德;
纵有尧舜之志,亦须俯察物理,阴阳消息,寒暑往来,此自然不易之轨;循道者必先明器,怀德者不可昧物。斯乃矛盾要义,昭昭若日月经天。
(图片翻译不收费)
此刻的蔡献臣,他的迷茫,他的疑惑,他的不解,都是还没有彻底搞明白这个问题,世界是以物质为基础存在的,他追求的高道德,追求的平等、追求的公正,想要实现颇为困难,需要物质的支持。
“陛下,蔡献臣就是现在大明大多数读书人的样子,以前的读书人不是这样的。”李成梁坐直了身子,对着皇帝说道:“臣在辽东的时候,见到过很多的读书人,巡抚、巡按、各级官员,还有到辽东讨生活的读书人。”
“和过去的读书人交流,你和他聊正义、道德、大义、善良,他就两眼放光,滔滔不绝,仿佛自己就是仁义礼智信的本身,只要听他的话,就可以完全实现这些道德。”
“每当臣问起,这些美德应该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