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皇子眉头紧皱,满面肃然之色。
那天在观云台一叙,这个年轻臣子在他面前直抒胸臆,虽说他很欣赏这种坦诚耿直的性情,却也感到十分头疼。
李端厌憎地打断他的话头,转而望着满殿朝臣说道:“建王李宗简,性情愚昧,不修己德,勾连一众败类匪徒,阴谋刺杀大齐国侯,罪不容恕!”
话音方落,三皇子便彻底瘫软在地。
就在李端准备散朝的时候,陆沉忽地开口说道:“陛下,臣有一个小小的请求。”
更让三皇子霍然惊醒随即无比后悔的是,虽然李适之这些年隐隐成为锦麟李氏的代表,李道彦才是那个决定一切的主事人。
三皇子循声望去,眼中既有绵绵怨毒之色,也有几分难以克制的惧意。
李端能够理解边军武将这种朴素正确的价值观,可是他身处君王之位,必须考虑到方方面面的纠葛,哪怕不顾及三皇子是他仅有的三个儿子之一,光是站在三皇子身后的许皇后以及后族,就是一股必须要慎重对待的势力。
“够了!”
然而外人根本不知道他对京城的掌控有多深。
陆沉躬身道:“陛下,臣想送建王回府。”
但是李端并不知道李家三郎也参与进这件事里,望着老人清瘦的身躯,他放缓语气说道:“左相,快平身吧。”
御阶之旁,三位皇子神情各异。
似是有所感应一般,陆沉抬头望向天子。
他从李端的神情中感知到这位九五之尊此刻的为难,心里不由得涌起一股复杂的情绪。
三皇子神游良久,此刻听到这个冷峻的语调,不由得猛地一抖,迅疾跪下道:“父皇……”
李道彦沉重的语调飘进三皇子的耳中,他忍不住自嘲一笑。
文德殿内的气氛仿佛陡然轻松些许。
李端沉吟不语,转头看向站在武勋第二排的陆沉。
李道彦躬身道:“老臣谢过陛下圣恩!”
“禀陛下,约莫大半个月之前,建王殿下将李云义召至王府,表明他准备策划一场针对山阳侯的刺杀。李云义心智浅薄头脑简单,被他三言两语说动,然后确定以建王麾下人手为主、李云义派出两名高手相助的方略。李云义自以为是,将此事瞒着老臣和他的父亲,殊不知这个愚蠢举动会让李家陷入万劫不复之地。”
师出有名,这便是一位君王遵循规则的处事手段。
然而他没想到这个老三竟然胆大包天又心狠手辣到这种程度,不光敢派人当街刺杀实权国侯,还提前做好嫁祸给大皇子的打算。
至于今日他放任那些人针对大皇子,而且特地让秦正入宫走一遭,只是想借着这次的机会对大皇子小小惩戒一番,剥夺他争夺储君的希望,最后再揪出三皇子这个真凶,从而让二皇子无可争议地成为大齐的太子。
三皇子大抵知道两位兄长的心思,可他已经毫不在意,此时此刻他就像一头陷入绝境的困兽,死死地盯着左相李道彦。
陆沉道:“陛下,臣至今不明白建王为何要行此举。不过眼下真相已经水落石出,口舌之争毫无意义,臣作为这桩刺杀案的苦主唯有一言,请陛下依照朝廷法度治罪建王和李云义。”
陆沉的诉求很简单,杀人偿命而已。
至此,庆丰街刺杀案落下帷幕。
这样的皇帝按理来说应该是那种只论成败不计手段的性情,可他心底偏偏还有一抹柔软。
奉国中尉乃是宗室爵位中最低等,对于起封便是郡王的皇子而言,这毫无疑问是从云端坠入深渊,而且此生不会再有复起的可能。
随着越来越多的细节被秦正发现,李端很快便断定幕后主使是三皇子。
他拥有成大事者必须具备的坚韧和耐心,在当初孑然一身从江北逃到南方的前提下,他依靠大义名分登基为帝,不仅没有被下面的文武百官架空,相反利用各方势力的矛盾艰难壮大忠于自己的力量,不仅逐渐收回权柄,还能十余年如一日支持边军巩固边防。
思考片刻之后,李端颔首道:“准奏。”
陆沉安静地听着,望着御阶上如同一团软泥的三皇子,知道这已经是天子所能做出的最严厉的惩治,再往前便是杀头斩首。
随即殿内便响起大太监吕师周的嗓音。
“退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