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看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爱看小说网 > 重生2004:独行文坛 > 第369章 三年一轮回

第369章 三年一轮回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张潮没有食言,当天晚上就搭乘航班回到了国内,只不过没有回燕京,而是回了福海。

无论邹光明和铁宁、王蒙怎么劝,他都没有多呆哪怕一天。

因为他知道,对于日本文坛,乃至整个日本文化界来说,他这次的演讲具有多巨大的冲击力。

100多年来,并不是没有人指出过类似的问题,但限于身份、方式等,都没有造成很大的影响。

所以大家都乐于做一只把脑袋埋在沙子里的鸵鸟。

而张潮用「黑船祭」类比,直接把盖在这个问题上的那层纱给揭开了,日本的文化精英不得不直面它的荒谬:

在获得西方认同与盛赞的同时,日本作为一个独立的单一民族国家,它的本体性被置于何地?

是驱动其文学、文化发展的内核,还是仅仅是“无害东方”的符号展览?

张潮能预感到,这一次他的言论将在日本掀起比“气死”石原还要大的舆论浪潮,他没有兴趣留在那里做众矢之的,所以直接回国了。

刚好父母也结束了这小半个月的旅程,一家三口都可以好好歇歇。

张建国同志在儿子的指点下,从相机的SD卡内把在日本拍的照片都导到了家里的电脑上,一边浏览,一边啧啧称赞:

“现在相机就是方便,不用洗胶卷了;日本人搞旅游是有一套,小民宿也收拾得干干净净;没想到日本也有雪山,就是不知道为什么,都管它叫「阿尔卑斯山」……”

听着父亲的念叨,张潮感受着难得的平静。

在张潮的刻意交代下,谷田对他们两人进行了信息屏蔽,所以一直不知道儿子在日本干了什么。

偶尔在报摊、电视上看到儿子,也以为是正常的媒体采访。

直到第二天早上,家里订阅的《东南早报》送过来了,二人才发现在自己游山玩水的这段时间,儿子已经把日本文坛翻了个底朝天——

《‘气死’石原,戳破泡沫——这个福海年轻人到底有多勇敢?》

报道占据了副版的整个版面,完整记录了张潮在日本的重要行程和发言,以及后续引发的各种效应。

文章最后写道:

【张潮的日本之行,绝非一场哗众取宠的“文化闹剧”,而是一次对东亚文明对话本质的深刻叩问。

他以文学为刃,剖开了日本社会潜藏的文化困境——对西方凝视的谄媚式迎合、对殖民伤疤的自我美化、对历史暴行的选择性遗忘。

张潮始终以清醒的智识与无畏的姿态,向世界证明:真正的文学勇气,不在于标榜立场,而在于刺破谎言。】

张建国夫妇看完以后对视一眼,神色都怪异——诧异、迷惑、欣慰、自豪……

最后都化为一句话:“你这死孩子,这么大事也不告诉我们一声!”

张潮嘴里正叼着半根油条,手里端着一杯豆浆,满脸惫懒地道:“你们知道了,难道还能过来给我当保镖不成?”

母亲柳眉一竖:“当保镖?我们是要去把你带回来的!多危险啊,要有日本人受刺激了打你怎么办?”

张潮更无所谓了,大咧咧地道:“现在没有3D打印,用手搓不出让人心胸开阔的神兵利器,不要担心。”

母亲无奈,一巴掌拍在张潮父亲的背上,呵道:“你看看你儿子,又说胡话了!”

张建国本来把报纸高高举起,打算做个隐形人,没想到还是被老婆揪出来了,只能放下报纸,摆出威严的模样道:“这就是你的不对了。俗话说,不怕一万,只怕万一……”

话没说完,张潮三下五除二就把油条吃光,跳下椅子,抓起自己的背包,一溜烟就跑出门,只留下一句话:“我去趟市区。”

母亲拦都来不及,只能看着儿子的身影消失在门口,不由得埋怨道:“这孩子大了,越来越管不住了……”

父亲却很看得开,开解道:“还‘孩子’呢?去年不就说了,家里的顶梁柱是他了。

他做什么都有自己的主意,我们别拖后腿就行。”

母亲不知道该说什么,叹了口气,又把副版的报纸抽了出来,拿出剪刀就把整个版面给剪了下来,张建国急了:“其他我还没看呢!”

“自己再买去!另外,其他报纸也买几份回来。”

张潮母亲所料不错,今天早上关于自己儿子的报道数量和报道高度已经达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

【这位来自中国东南沿海的年轻人,用行动重新定义了“文化交锋”的意义。他拒绝被规训为西方视野中的东方符号,也拒绝将日本文学奉为不可撼动的“亚洲巅峰”。

在东京电视台的访谈中,他掷地有声地指出:“日本文学沉迷于扮演‘无害的东方情人’,而中国作家必须走自己的路。”

这番言论不仅撕碎了日本知识界长久以来的文化优越感,更让世界看到中国青年一代的文化自觉——

既不沉溺于传统窠臼,也不跪拜于他者标准,而是以独立的批判精神构建属于新时代的叙事体系。】

——《光明日报》

【张潮以“破局者”的姿态,为中日文化交流开辟了新范式。他拒绝用外交辞令粉饰分歧,而是用尖锐的真相倒逼反思。

当右翼支持者叫嚣“大和民族最优秀”时,他用《黑船祭》的殖民伤疤唤醒民众的历史记忆;当日本文坛沉迷于诺奖幻梦时,他用《广岛札记》的未尽之问揭露精神阉割。

这种不回避矛盾、不消费猎奇的对话方式,反而赢得了日本年轻世代的尊重。东京大学生松本绫子在「微博网」上写道:“张潮君的勇气,让我们这代人终于敢讨论那些被封印的话题。”】

——《中国青年报》

【希望当其他中国青年作家代表团踏上归途时,他们怀揣的不再是对“东洋美学”的仰望,而是破茧重生的底气。

因为这趟旅程证明:真正的文化自信,从不需要通过矮化自我或谄媚他者来获得认同。

正如张潮这位福海年轻人,用一场充满锋芒的文化远征,让世界听见了中华文明在新时代的潮声。】

——《环球日报》

就连已经和张潮“翻脸成仇”的南国系报纸,在大舆论环境下,也不能不“低头”,给予了张潮此行极高的评价,并且以「专题增刊」的形式进行了全面报道。

报道核心是一篇评论,标题是《论剑扶桑——张潮为中国文学赢得尊严》:

【在中日关系的敏感语境下,张潮避免了两种陷阱:既没有沉溺于历史悲情,也未陷入民族主义狂欢。

他对军国主义的批判,始终站在人类文明的高度;对日本民众的共情,保持知识分子的清醒距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