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华道:“你这小子……以后再和你说。我们说回正题——你出现以后,确实逐渐让文学回到了大众视野当中,这对文学来说是好事,但是对那些混子来说,是灾难。
教员有句话‘老百姓的眼睛是雪亮的’。他们也许看不懂很多前卫的、高深的文学表达,但绝不会像《花城晚报》上的这篇文章一样浅薄、粗暴地否定。
不过他们一定会看出谁在混日子。所以这两年除了围绕你发生了很多文坛风波以外,其实还是有不少小争议、小风波发生的。这些混子一旦被聚焦,身上的伪装就再也藏不住了。
你这头‘鲶鱼’,许多人表面上当然都在夸你给文坛带来了活力、带来了新鲜血液,但实际上巴不得你臭掉的人,从数量上来说,可能才是主流。”
张潮听完都惊呆了,他知道文坛上有些人不喜欢自己,但绝没有想到是这么庞大一股力量,他难以置信地道:“我又没有和他们抢蛋糕吃,我可都是自己造蛋糕……”
于华嗤笑道:“你自己会造蛋糕就不能也是个罪过了?你一个文坛新人,就搞出一本《青春派》这么成功的杂志,每个月要卖几十万册——你让那些还保留着编制,但是每期只能卖上几百、一千本的杂志主编、编辑们怎么想?
这些杂志可没有死光呢,在很多省市都还默默地活着,只是我们在市场上看不到了而已。”
于华顿了一顿,下了一个结论道:“所以最近在你毕业时动手动脚的,也许确实就一小撮人。但是看你不顺眼,就等着顺水推舟、落井下石的人,可相当不少——
你忘了,前几个月,刚刚被你‘扫平’的国内文学批评界,很多文坛混子要么厕身其中,要么就是仰其鼻息生存了。你倒霉了,他们绝不介意在你身上踩上两脚。”
张潮叹了口气,身子一瘫,躺进沙发的怀抱里,显得有气无力。
于华笑着问道:“怎么,你怕了?”
张潮好一会儿才答道:“怕——倒是不怕。就是觉得无趣、无奈、无辜。我现在知道其他年轻作家为什么不爱跟你们这些老头子们玩了……”
于华“哈哈”笑了两声,接着道:“所以这次《花城晚报》的事虽然不算太大,但我们的反击,既要有力度,又要有格局。毕业作品的评议时间是6月20日,接着会在《中华读书报》上刊登作品目录、内容摘要。
然后在7、8、9三个月,《人民文学》《收获》《十月》《花城》《当代》会陆续刊发你们的作品。
所以这不是一城一池的得失,而是一场持久战。毕业,肯定不成问题;但是能不能漂漂亮亮地让人闭上嘴,就要看你的发挥了。”
张潮一个挺腰,从沙发里蹦了出来,就像破石而出的孙猴子,一扫刚刚的颓丧,对于华道:“于老师,我申请出战!请务必让我的毕业作品,第一个出现在读者面前!
我要让所有人知道,‘凡杀不死我的,必将让我更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