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接受了这种“诱导”,那么张潮在美国的个人形象,恐怕很快就从“年轻、敏捷、聪明的亚洲青年”,变成“阴险、狡猾、被刻意包装出来攻陷美国文化防线的中国小子”。
因此在这篇文章发表以后,关于张潮和《大医》是否应该得奖的争论,被推上了高潮。
当然,美国书评人协会当然不会认为自己颁奖是因为什么族裔斗争或者政治偏见,何况奖都已经颁了,张潮的最佳奖都已经让Simon & Schuster的代表代领走了,还能追回来不成?
何况这个奖项是协会700多个成员经过一轮轮的商讨、投票才产生的,1月份的入围名单作品有5部,就算《大医》不获奖,那一定轮到基兰·德赛的《继承失落之人》吗?
谁规定前一年的布克奖,就一定能拿次年的美国书评人协会奖了?
要知道,这一年的名单里,还有尼日利亚女作家阿迪契的《半轮黄日》,是为20世纪60年代的尼日利亚内战谱写的一曲哀歌,以史诗般的结构,拷问在荒诞残暴的战争面前,身份、国界、爱情、友谊这些坚固的概念如何幸存。
人都是有脾气的,美国和英国的文化圈本来就有点互相看不上,前者嫌后者太端着,后者嫌前者太庸俗。再说了,张潮的《大医》,确实给了美国这些职业书评人一种清新之感。
所以支持张潮的力量也不少。
比如在IWP的分享会上与张潮有过良好互动,并推动张潮进入美国主流媒体视野的《纽约书评》的专栏撰稿人哈罗德,就专门撰文反击了这些观点——
「《大医》受到攻击的一个原因,似乎是它的销量太好了,据说在半年内就卖出了30万册。而一部销量极佳的,往往被归类于流行,流行则被认为不能参与美国国家书评人奖的评选。」
「这样的逻辑链当然是荒谬的!《继承失落之人》受到赞誉的一条原因之一不正是“很好地平衡了故事性与叙述方面的野心”?」
「在我看来,张潮在《大医》当中展现出来的行文技巧丝毫不逊于任何作家。他巧妙地维持着弹性及平稳性,既能精彩地描述在战火、瘟疫和愚昧横行下的1910年中国,也能冷静地叙述一场在追逐与躲藏罅隙中完成的手术。」
「张潮的笔触游刃有余地穿梭于旧中国文明与野蛮、希望与绝望交错之间的精神版图,描绘出被放逐的苦痛、国家撕裂的创伤,以及追求欧洲框架下“文明世界”的盲目。」
「“医生”不仅是的标题、主人公的身份,同时也包含着国家需要被医治的隐喻。」
「也许我们都已经厌倦了以国家为主题的宏大叙事,往往沉溺于个人的幽微体验,但是不能忽视的是张潮虽然没有基兰·德赛在接受采访时所说的“作为一个外国人的巨大焦虑”,但不意味他对民族性与时代的思考就不够深入。」
「我们不能因为张潮没有展现出新移民作家那种特有的敏感与失落,就认为他缺乏深度。他本来就不是新移民作家,他以一种雄壮又不失悲悯的自信,在书写自己民族曾经面对过的苦难。」
「布克奖似乎过度关注“新移民作家”这个群体,以至于形成了一种写作惯性。6部入围作品,除了《继承失落之人》外,关于外来移民和背井离乡的还有希沙姆·马塔尔的《在男人的国度》,以及凯特·格伦维尔的《秘密的河流》」
「美国书评人协会奖项,不会因为作者是特定群体,或者写了特定主题就加以特别关注。张潮的《大医》获奖,证明了“国家叙事”与“拯救者情怀”在今天仍然能打动读者。」
……
作为《纽约书评》的专栏撰稿人,哈罗德·希尔维尔斯在美国文化界享有崇高的声誉,甚至被称为“另一个哈罗德”(哈罗德·布鲁姆)。
他的文章一出,立刻就给投票给张潮的书评人指明了新方向……
……
“这哪是我该不该获奖的问题,明明就是美国的文化精英想要和英国的文化精英Battle一下嘛!”已经回到燕京的张潮,看到马伯慵、许蕊雅等人汇总过来的资料,对面前的王蒙吐槽道。
拿奖之后没两天,张潮就结束了在厦大为期两周的交流访问,本来想回家一趟,结果被王蒙一个电话打过来,让他别在外面晃荡了,赶紧回燕京,说说最近这“国际舆论”是怎么一回事。
没王蒙的提醒,张潮也不知道为了自己得奖这事,美国那边都吵翻天了。现在一看,还真是一团乱麻!
王蒙哪知道什么“Battle”,但也大概知道意思,于是问道:“具体说说看?”
张潮道:“我专门让人查了美国国家书评人奖颁奖典礼以后的媒体报道,可以说非常敷衍。美国的几个大报都没有专门的报道,像《华盛顿邮报》对今年的颁奖只字未提,《纽约时报》就发了一条罗列人名书名的不分段简讯。”
王蒙有些懵,要知道在他们这一代的作家眼里,这些美国文学大奖即使谈不上“神圣”,那也算得上一个隆重的国家级文化盛事,不说电视直播,详细报道总该有吧?
「茅盾文学奖」虽然影响力日渐衰微,但是每年颁奖,中央台和各大报纸,都要用一定篇幅报道一下的。怎么美国连中国都不如了?
张潮进一步解释道:“你看这次颁奖,我作为提名人,本来应该到场等待奖项揭晓吧?可Simon & Schuster就给我发了个邮件,看我几天没回就直接派人代领了。
要真是一件多么大的事,那肯定要在邮件里再三催促,然后还要电话沟通。”
王蒙接着问道:“那怎么又扯上美国、英国的文化精英斗争了呢?”
张潮道:“东边不亮西边亮嘛。从新闻报道量来看,美国的文学奖,除了普利策奖外,国家图书奖和书评人奖的影响力都在衰弱,媒体和公众的参与热情逐年走低。
但是英国就反过来了,不仅布克奖这几年的关注度越来越高,还有奥兰治奖、科斯塔奖也跟着成为世界文坛的重量级奖项。布克奖还搞扩军,除了弄了个「国际布克奖」,还有针对非洲的凯恩奖,针对亚洲的曼氏亚洲布克奖。
美国人别看家大业大,这方面小气的很。三大奖里两个只给本国公民,剩下一个大部分情况也只给本国公民,影响力萎缩是自然的。
这次美国的印度裔用基兰·德赛的《继承失落之人》拿了布克奖,没拿美国国家书评人奖来攻击美国书评人协会,这不是戳了他们的肺管子了吗?
而且围绕着我这么一对骂,嘿,书评人奖竟然又上主流媒体了!您说他们是不是更起劲儿了!”
王蒙“哦”了一声表示明白了,然后用怪怪的眼神看着张潮:“怎么你到哪儿,哪儿就不太平?”
不过这句话终究没有说出口,而是问道:“这次你那个什么出版社让你去一趟美国是为什么?”
张潮坦然道:“毕竟得奖了啊,他们代领了奖杯,准备让我去了以后来个转交仪式,炒作一波,多卖点书——《大医》第二部马上就出版了。”
王蒙想了半天,最终还是开口道:“如果咱们这边让你这次不去美国,你觉得可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