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个小时后,大卫·米勒疲惫而恍惚地离开了张潮的宿舍,他现在最想做的,就是坐上时间机器回到过去,然后狠狠抽2个月前的自己两个大耳刮子。
张潮的访客自然不只大卫·米勒,很快就有十多名记者来到爱荷华大学,提出希望对张潮进行采访。
卡尔森隐隐觉得有些不安,与“兰登书屋”的签约属于计划之列;《纽约客》登载《一路向西》这篇文章,虽然苏珊没有完全达成KPI,但总归还在当初允诺的报酬范围内。
但是《纽约书评》就完全超乎他的掌控之外了。作为美国国W院麾下常年战斗在文化战线的工作者,他是深知《纽约书评》的影响力,张潮现在在美国开始拥有自己的媒体资源了,逐渐逸出了他的掌控。
而现在放在他面前的采访申请当中,甚至出现了绰号“灰色女士”的《纽约时报》。
“纽约、纽约,还是纽约!”卡尔森烦透了。
卡尔森知道只要张潮本人愿意,自己是阻止不了这些记者采访他,所谓的申请只是礼貌尊重IWP作为组织方的身份而已。
因为爱荷华大学是个典型的“融入城市型”的美国大学,教学楼、体育场等建筑、设施,散落在爱荷华市区各处,没有所谓的围墙,有时学生上课都要搭乘公交。
张潮和记者们随便找个咖啡厅就完成访谈。
踌躇许久,卡尔森决定还是去和张潮面谈一次,于是动身去了“五月花”公寓。
刚走到IWP作家们所住的楼层,就看到大家都站在楼道里,看着其中一间大门敞开的宿舍——正是张潮那间。
卡尔森暗叫不妙,连忙过去一看,果然,宿舍小小的客厅里,已经支起了补光灯,张潮正对着几个记者侃侃而谈,门外还有几个正在等待。
轮番的采访整整进行了快1个小时才结束。张潮和众记者走出房间,他对记者们道:“有故事的不仅仅是我,还有他们。我的这些作家朋友,来自世界各地,每个人身上都有动人的故事。比如这位尤斯曼……”
随着张潮的热情介绍,对他印象颇佳的记者们也不好立刻就走,反正时间还早,就各自找了一两位看起来还顺眼的作家采访,至不济问一问他们对张潮的看法也好,算丰富素材。
这对参加IWP的其他地区作家来说,简直就是意外之喜,也让张潮狠狠收割了一波好感。
卡尔森彻底麻爪了,他这时候才想起来部门对张潮的评估:“……极其善于利用媒体,可以把很小的舆论关注点放大到极致,并且从中获益。”
盛大的采访活动一直延续到天黑才基本结束。这时候张潮又提议:“晚餐时间到了,我知道有一家餐厅的烤肉相当不错……”
众人爆发出一阵欢呼。作家、记者、专栏撰稿人,都是文字工作者,本来就有点臭味相投,采访结束了也很有话题可聊,于是便齐声“同去、同去”。
三十多人的队伍,浩浩荡荡地就从“五月花”公寓出发,只给卡尔森留下渐渐消融在黑暗里的背影。
卡尔森有种预感,“掌控张潮”这个目标,似乎变得遥不可及了。
张潮来爱荷华大学以后,第一次晚上过了12点才回到宿舍。睡前打开电脑查看一下新的邮件,发现其中一封不仅邀请他进行专访,而且要拍摄定妆照,作为杂志封面。
张潮仔细看清了发件人——《TIME》(《时代杂志》)。
“哟,看来这次不用以‘网民’身份,登上你的封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