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是专指形意拳在使用中的要求。
在形意拳发展史上,历代传人中都出现过出类拔萃之辈。
但值得注意的是,人们评判这些传奇式的人物时,并不是通过一个统一的动作标准去衡量他们的练法。
这是因为,形意拳锻炼的终极目标是“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
这对于那些经过一段时间严格的基础训练,较准确地掌握了形意拳基本动作规范的人来说,是一句必须领悟的至理名言。
否则,再天资聪颖,也不过是个练家子,难以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
练形意拳有“一年打死人”的说法,虽然夸张,但也说明形意拳具有质朴、简练、实用的特点。
所以,练形意拳的人,应善于把握体用结合的关系,把练和用紧密集合起来。
体味形意拳“拳打三节打人不见形,如见形影不为能”的拳理。
形意拳用外表的动作“形”,反映动作内涵的“意”。
此时外表需要循规蹈矩,不能改变传承,要用一成不变的“静态”规矩反应内心的动态,不断升华意境;
而用法,则靠千变万化的外形来体现内心“无我”这种恬淡的境界,必须要忘掉身心,以至于进入一种毫无畏惧的忘我状态。
拿形意拳的练法和用法相比较,既有拳架结构的变化,也有动作多与少、幅度大与小、力道刚与柔的变化。
就是同一个用法之间也有这种变化。动作虽然没了平时练的模样,却处处透出了形意拳的味道。
这对于平时怎么练就想怎么用的人来说是难以理解的。
用法和练法比较,要能够做到动作省减了,而意思仍然存在。
这可以从“顾即是打、打即是顾”之间的顾盼、呼应、贯通之中去领会。
这种“用法”表面看起来动作很简单,甚至只是一动而已。
其实是一个非常注重节奏的、连贯起来的复杂动作,是动作能量组合,不是简单的一个动作。
有人讲,形意拳用法必须带着它一定的形象。的确,形意拳有“五行”、“十二形”等明显区别与其他拳种的特色动作。
但一用起来这些“形”,就如同书法中把正楷写成草书的关系一样,快的在似与不似之间,甚至快的认不出来。
但心里清楚,用法的每一动都来源于平时练的形,是一种熟能生巧、融会贯通、随感而发的下意识动作。
而真用到这些形时,内地里早已养成要特别认真按要领去做的习惯。
形意拳“腰胯驱动”与“劲上脊背”